台谏官们常拿道听途说之语,就去参劾朝廷大臣,岂不荒唐?

        臣遍翻古籍,寻其出处,在唐苏冕《会要》中发现了它的出处:

        《唐会要》记载:御史收受词状,弹劾官员时,恐举告之人受到被劾官员的报复,故皆略其名姓,言曰风闻访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,就是‘风闻’的来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它的本意,是为了保护举告者,而不是御史言官弹劾大臣之事,真的无凭无据、道听途说!

        可是不知何时,台谏官皆以‘风闻奏事’自恃,却忘却了所谓‘风闻’的本义。

        故此,臣以为,为保护举告者,台谏官隐其罪状来历,以‘风闻’上奏,仍可一如既往。

        但,举告之词状,不可风闻,须得载明来历。

        另,台谏弹劾,当有考课追责。若弹劾毫无实据,皆是信口胡言,台谏官就要受罚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如官员考功,考课下下者,应贬谪免官,台谏官何能例外?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