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念继续道:“在赵光义拔高科举地位,开始通过科举大量录取人才时,便有人提醒过赵光义‘取人太多,用人太骤’,可赵光义并未在意。”
王绾分析道:“赵光义应能看出此法的弊端,但他认为可以承受。当时‘重武轻文’,他想快速扭转这种风气,且他认为相比于弊端,优更胜之,待弊端显现后,再修正也不迟。”
属实是“相信后人的智慧”了,只是赵光义没想到有他开这头,“崇文抑武”成为了宋朝的祖宗之法,之后的宋朝皇帝想改也很难改。
何况,科举兴盛于当时的科举文人有利,这些人自会主动维护。
当然,赵光义有可能预料到了这种发展,只是他觉得这种发展好,有意放任留传下去。
不就是冗官嘛,我大怂富有得很,养得起这些没实职的闲官,只要这些人不跑去传播歪理邪说、图谋造反就好。
相对于国家是否发展,民族是否进步,诸多的皇帝首先会考虑的其实是他们的江山是否稳固。
始皇帝同样是这种帝王,只是在李念的鼓动下,他现在有了更高更远的眼界,跳出了原本的格局,产生了更大的野心,野心促使他支持发展大秦。
要是没这份野心,始皇帝一样会以稳固他老嬴家的江山为重,然后成为大秦和华夏发展的阻碍,镇压大秦境内一切他认为可能会影响到大秦千秋万代的因素。
李念接着道:“赵光义拔高科举,提升文官地位,还造成了另一问题。这个问题在之前已说过,即‘崇文抑武’!”
“虽说五代十国时的‘重武轻文’不可取,但‘崇文抑武’亦不可取。赵光义矫枉过正,使得赵宋走上了另一条错路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