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拉低泰山封禅层次的皇帝(北宋历史)

        李念附和王绾的话道:“正是如此!见科举成功能得到如此大的好处,当时的许多人才都投身于科举之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也是赵光义所想看到的,一者,可扭转‘重武轻文’的风气;二者,诸多人才投身于科举,皓首穷经,便不会谋生那些不该有的想法,对赵宋江山稳固有益;三者,科举也确实为赵宋选拔出了不少人才,在赵光义时便有如寇准、李沆、吕蒙正等人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寇准、李沆、吕蒙正都是青史留名的名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去疾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以科举招纳天下贤才,扭转‘重武轻文’之风,倒确实是一良策,可参与科举的人数增多,录取的名额也增多,宋朝可有足够官职让这些人去做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便是赵光义增设了部门、官职,可科举所录取的人数会不断增加,长此以往,必定是人多官少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道:“这正是赵光义将科举地位拔高后产生的一个问题:大量人才通过科举被录取为官,造成宋朝官员人数增多,而宋朝实际不需要这么多官员,导致很多人参加科举被录取后,并没法在第一时间有官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而这些人在通过科举后,即使尚未授予官职,朝廷也要予其薪俸补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等于一群人拿着俸禄没事可干,被朝廷白养着,让宋朝财政白白多了一笔花销,偏生这还是宋朝自己搞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也是宋朝‘冗官’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!宋时有三冗,分别为‘冗官’、‘冗兵’、‘冗费’,即官员多出了太多,军队士卒多出太多,没用的财政支出太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后世许多人常认为宋朝经济为当时第一,财政应该十分宽裕,实则宋朝的财政情况相当恶劣,到宋英宗时,已是国库空虚,入不敷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