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章溃潮孤礁收残聚散向金陵
第98章溃潮孤礁收残聚散向金陵
10月26日:由于蕴藻浜防线被突破及反击受挫,大场镇失守,中国军队全线形势急转直下,第15集团军随左翼军共同行动,逐步向后转移。
11月5日:日军第10军(辖第6、第18、第114师团等)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登陆成功,这对中国军队的侧后方构成了致命威胁。面对日军杭州湾登陆后的迂回包围态势,中国军队为避免全军覆没,开始全线撤退。
但是撤退命令下达仓促,且通讯不畅,部分部队在接到命令时已陷入混乱。撤退途中,常遭日军飞机轰炸扫射和地面部队追击,秩序混乱。
损失惨重计划中,部队应撤至吴福国防线和锡澄(无锡-江阴)国防线进行持久抵抗。
但由于撤退仓促、士气受损、官兵极度疲劳,且预先构筑的国防工事(如机枪巢钥匙找不到、位置不熟悉等问题)未能有效利用。
日军追击迅速(如第16师团在白茆口登陆,第11师团攻占太仓),吴福线、锡澄线相继迅速被日军突破。
11月19日,苏州、常熟等地失守。11月25日,无锡失陷。
自王林带着仅存的十六名特战队员,如同幽灵般穿过日军层层封锁,于十月底奇迹般地返回位于杨泾河西岸的旅主力阵地后,独立旅便接到了随左翼军(第15集团军等部)一同后撤的命令。此时的独立旅,经历了刘行血战、杨泾河防御以及敌后特遣队的巨大牺牲,满编近万人的部队,能战之兵只余五千,且人人带伤,极度疲惫。政委王光道、参谋长钟光邦眼窝深陷,声音嘶哑,李云龙、陈阿海等团长更是如同被烈火煅烧过的钢铁,沉默而坚硬。
然而,相比其他许多已陷入混乱、甚至成建制瓦解的部队,独立旅却保持了惊人的纪律性和完整性。这得益于长征路上千锤百炼的组织体系、干部骨干的坚强领导、以及王林归来后所带来的那份定海神针般的稳定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