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香饵已投虎狼分进

        第52章香饵已投虎狼分进

        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五月初,陇东高原的春日已颇有暖意,但拂过黄土沟壑的风仍带着一丝料峭,卷起细密的沙尘,扑打着这片古老而沉寂的土地。位于吴起根据地西北边缘的元城镇,这个刚刚被红军真正解放、正开始焕发新生的地方,此刻成为了一个巨大战略棋局的核心。这里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真实而深入的,但它们所呈现出的规模和声势,却被巧妙地放大,成为了一个诱敌深入的香饵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元城镇及其周边乡村,红军的工作队正扎扎实实地开展着群众工作。打土豪、分田地的斗争大会在苏维埃政府主持下热烈进行,受苦已久的贫苦农民第一次真正分到了土地和粮食,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。赤卫队、少先队等组织被迅速建立起来,站岗放哨,协助维持秩序。标语被刷在土墙上,歌声在村庄里回荡——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根据地建设景象,充满了蓬勃的革命朝气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在这真实的群众工作之上,独立团有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几笔。辎重营营长林火旺奉命率领全营九百五十人进驻元城,同时从周边各区县抽调了一千名经过初步军事训练、政治可靠的赤卫队骨干,统一配发军装,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、军容整齐的队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部队并非在做戏,而是真实地承担起元城地区的防卫和建设工作:在镇外关键高地构筑防御工事,架设起货真价实的重机枪和迫击炮;派出巡逻队沿交通要道巡逻警戒;协助苏维埃政府开展土改和宣传工作。只是,他们的存在本身,以及有意展现的规模,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信号:红军主力正在此地集结活动。

        镇内,电台天线确实架设了起来,嘀嘀嗒嗒的电报声频繁传出——那是林火旺在与吴起团部保持正常联络,同时也有意让信号被截获。营地炊烟确实比平常更盛——因为要供应更多人员的饮食。操练的号子和歌声也确实更加响亮——既是正常训练,也展示着“实力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林火旺穿着整齐的军装,以“前线指挥官”的身份认真地处理各项军务,他的命令和指示都是真实有效的,只是在言谈间偶尔会流露出“兵力仍显不足”、“防区过大”之类的信息,这些信息通过特定渠道,恰到好处地传到了一些“特殊听众”耳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正的点睛之笔发生在一个傍晚。赵保长——一个确实与环县马家军军官有姻亲关系、在清算斗争中受到冲击的劣绅,在被看押转移途中,趁着守卫交接班的短暂间隙,竟真的成功脱逃!他连滚爬爬,心惊胆战地穿过沟壑,一路奔回环县方向。这个意外原本可能打乱计划,但很快被纳入利用的轨道。侦察连的战士“追击”不及,让他带走了对元城“红军主力云集”、“忙于土改”、“防备虽有但并非无隙可乘”的深刻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