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750年代开始,迈索尔军队便开始装备了火箭弹,并建立了一支正规的“火箭部队”,人数大约在一千二百人,到了蒂普苏丹继位后,更是扩充到了五千人。在第二次英迈战争(1780-1784)期间,还是王子的蒂普和他的父亲海德尔阿里苏丹便将其投入战场,与英军作战。

        在1780年的“波利勒战役”中,迈索尔军队的一枚火箭弹击中了英军的弹药库,由此导致英军战败。到了第三次英迈战争,火箭部队在“塞林加帕坦战役”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,搞的英国人头大无比。

        听着挺带劲的是吧?其实就是超大号的窜天猴!

        明代中国其实就有类似的火箭,比如在万历年间朝鲜之役中,明军就曾使用了“毒火飞箭”和“明火飞箭”攻城,结构都差不多;只不过前者是放毒烟的,后者是放火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十八世纪的欧洲也有火箭应用于战场,但跟明代的一样,都是采用纸质结构,也是用来攻城放火。而迈索尔王国的火箭则前进了一步,人家是用手工捶制的金属圆筒来装推进火药和爆炸药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火箭弹是以6~9米长的竹竿为导杆,在铁筒的前段绑有铁制的矛尖或是钢刀片,依靠冲击力杀伤敌人;平均射程一公里,最大射程可达两公里!
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这玩意飞行轨迹肯定是不稳定,必须大批量发射才能减少误差;然而也正是由于不稳定,才导致顶部的刀片会像飞镰一样旋转,对经过路径上的敌军予以可怕的杀伤,打骑兵特别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火箭弹是不装刀片的,而是通过火药爆炸的方式杀伤敌人。虽说捶打的金属筒做工很粗糙,薄厚不一,可由此带来更大的内部压力,能使火箭产生更大的射流推力,最终导致其爆破强度比纸质结构更大,连带着竹竿被炸飞的碎屑,使得杀伤力更高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火箭部队再牛,迈索尔还是打不过英国人和马拉塔、海德拉巴组成的联军。要知道雨季一来,火箭的杀伤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,再有斗志也白搭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邓飞他们抵达前,苏丹已经收到了勒克莱尔总督的信,看过之后不由大为振奋。对这位四十一岁的统治者而言,只要是站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对立面的,无论是谁,都是朋友!

        邓飞他们一行进城后在驿馆里休息了一天,随后便在杜洛瓦少校的引领下见到了大名鼎鼎的“迈索尔之虎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