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如桂他们三个因为是今年新来的,眼下还是按工分结算,每天都是由朱大贵分配活。真要等到分地,那必须得在北海镇满半年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哥仨跟刘老栓蹲在一边看粮站的人准备,都觉得稀奇。南边的大清朝卖粮时都不是用秤,而是用斗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柴如桂注意到,那些粮站的人里有几个人不太一样,他们只是在旁边看着,跟朱大贵说着话。其中有一个人的身材很是高大,说起话的模样也是笑呵呵,而身为村长的朱大贵却是一副小心的模样,于是便问道:“刘叔,那几个人干啥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老栓看了会,发现自己也不认识,便凭着经验猜测道:“八成是民政的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民政?民政干啥来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说是怕粮站的人在秤上玩花活,秤不准的话,咱农户不就吃亏了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话说清代计算粮食时主要用斗,把粮食装在斗容器里面,然后用平尺一刮,斗平了,就是标准的一斗。而清代早中期的斗大小不一,有很多标准,其中就包括了“户部颁仓斗”、“仓斛”、“漕斛”、京仓洪斛、通仓洪斛、金斗、关东斗,每一种对应的容积都不太一样。比如关东斗是清代早期东北地区征粮专用,每标准斗抵关东斗五升;而金斗也被称为“皇斗”,属于内务府专用斗,每斗合3.6标准斗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某地每石粮食加耗1.5斗,则该地“仓斗”就在标准仓斗的基础上每石扩容1.5斗;或者是用当地的“标准市斗”充作“仓斗”,由于各地“标准市斗”大小不一,致使各地仓斗大小不一;再者是用本地“通用市斗”代替“仓斗”征粮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一旁的高六庚问道:“老栓叔,那官府收粮不用斗用秤,咋个算法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老栓道:“粮站给的章程是一石合125斤,用秤一称就行,比南边官府那仓斗好,不欺负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清文在乡下就见过衙役在仓斗上玩花样,踢斛淋尖那都是小儿科。他“哦”了一声又问道:“老栓叔,恁家今年打算卖多少?”

        刘老栓砸吧着烟袋嘴,一脸得色道:“四十石,五千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