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,赵新手下那位姓孔的高官为什么要花两年时间,耗费无数人力钱粮,在胶东各乡设立具有了财政、人事、司法等全能职能的“公所”;为什么不遗余力的兴办“农协”,帮助无地农民得到土地,甚至出动军队帮老百姓盖房子和秋收;为什么要花钱砸粮食,招募戏班频繁的下乡演出闻所未闻的新剧目;为什么要对已经拿到充足粮饷的兵卒家庭提供读书和各种劳力优待。
对清廷来说,北海镇大规模征兵所释放的信号再清楚不过了。一两万北海军就能打的自己毫无招架之力,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绝对是灭国的力量。
嘉庆在和几位军机大臣在商讨了北海镇征兵的做法后,对其效果很是动心,也想在“大后方”陕甘、四川、云贵地区尝试。
作为陕西人,东阁大学士王杰的建议是先在陕甘试行,选择冲繁且民风淳朴的地区,于乡一级的巡检司增设职官,通过每个职官直管五百户来实现。
不过当掌管户部的董诰给在场众人简单的算了个账后,嘉庆犹如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,偃旗息鼓。
根据乾隆五十五年户部的人口统计,陕西共有人丁8737887人,甘肃共有人丁17136882人,合计是25874769人。考虑到近年来的人口增长,实际数字只多不少。
那么好,姑且以人户比1∶5算,两千多万人就是5174954户。假若每五百户设一巡检,那么就需要增设一万多名职官。一个职官岁俸十二两,养廉银五十两,那么一年朝廷的开支就要增加64万余两。如果再加上佐杂衙署、攒典、枪兵等项,恐怕不下百万之巨。
即便只覆盖陕甘一半的人口,其财政开支也不是朝廷可以承受的。而且仅仅是陕甘就要花这么多钱,再算上其他省份那就是个天文数字。
到了这时,嘉庆觉得自己终于看明白北海镇这些年一系列的“骚操作”了,由此也发出了长叹: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赵逆算是把这九个字琢磨透了!”
从狭义上来说,中国历代王朝都秉持着“皇权不下县”的治理模式,这倒不是说皇权不想下县,而是在传统小农社会形态下,下县的治理成本太高,根本不是朝廷的财政收入能承受的。于是便形成了县以上的“中央集权”和县以下的“自治体制”并行的双轨制,负责沟通两者之间的关键阶层就是士绅。
作为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的满清,虽然有着七千多万两白银的岁入,照样玩不起,只能通过带有职役性质的基层组织进行间接统治。比如巡检司、乡学、河泊所、税课司大使、闸官、驿丞等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