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吧!虽说赵新曾对他去关外投靠的试探明确表示拒绝,可和珅还是从对方这些年的行事手段上看出了机会。在他看来,虽然北海镇打着前明的旗号收拢人心,可赵新对关外满人和俘虏的态度,足以证明此人不会赶尽杀绝,只要给他办事,就能有条活路;那奇泰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既不想舍财也不想舍命,于是摆在和珅面前的路就剩了一条,去云贵同和琳联手,替赵新把缅甸和藏南拿下来。我帮你开疆拓土,你提供军火和物资支持,凭着这份功劳,在新朝换一个世代镇守缅北的职位不过分吧?
九年了,满清君臣从大大小小的情报中得出了一条结论,赵新之所以东征西讨不取京城,求稳是一个,化藩篱为疆土则是另一个。此人逼着朝廷取了廓尔喀还不够,还惦记上了藏南和缅北,狼子野心昭然若揭。
和珅相信,只要有了北海镇的支持,再加上他的庞大财力以及和琳手下的三万兵马,不论是永琰还是福康安绝不敢动他。
计划想好,他便开始着手准备。年前他和刘全、马八十三等心腹商议后,先是将专司灭门暗杀的那支人马从江南调回了京城。这支人马有七十多人,都是他多年收养的死士,对其唯命是从。之后和珅又通过自己内务府总管的权力,将其中大部分人安插进了圆明园的苏拉侍从里。
当然了,要想搞政变,光有这点人可不够。
就在和珅发呆出神的工夫,殿内的人该杀的杀了,该捆的捆了,几名手下也开始往外搬运尸体,擦拭地面。所有的死者会被绑上重物,沉进后面的湖里。
和珅用手搓了搓脸,回身进殿。当他走进东暖阁,就看到被捆成粽子一样的总管太监萧得禄躺在地上,用充满惊讶、恐惧的目光望向自己。和珅没有理会李玉,而是走到榻前,从昏迷着的乾隆腰间取下了一串钥匙。随后便径直去了被称为“乐安和”的西暖阁。
这里是乾隆的寝室和书房,极为私密,即便是他备受乾隆宠信,平时也轻易不能进来。他进屋后环视了一下,来到桌案前,往砚台里到了点水,磨了朱砂墨,取了张用来写上谕的黄纸,提起笔沾了沾墨,便开始笔走龙蛇。如果让萧得禄看到了,一定会惊讶他的笔迹几乎和乾隆一模一样。
第七百二十四章九洲宫变夜彷徨(二)
话说和珅为了讨好乾隆,曾在诗词一道上下了不少苦功夫,否则历史上他也不可能有本《嘉乐堂文集》。此外他的书法造诣也是一流,由于时常代乾隆写诗,其模仿乾隆的字迹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