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师爷既然都这么给力了,汪中等人自然要奉行不渝。
话说在顾炎武的著作《日知录》里,关于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批评几乎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,开篇七卷都和八股文直接相关;16~17卷是专门对科举制度层面的阐释;
分之所固有,职分之所当为,而各俯焉以尽其力。」
到了明初老朱当政,这位自然要继续用本家的教材当考试大纲,不过那时的标准跟后来不一样,也备受顾炎武推崇,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。
明初的进士科要考三场,第一场是三道《四书》题,第二场考论一道,第三场是策一道。当喷子谁不会啊?喷完了得有解决办法才行。此外三场都过了还没完呢,后面还有五关要过,骑、射、书、算、律。
然而到了成化年间,「八股文」出现了。所谓的「股」,其实就是对偶,要求一正一反,一虚一实,一浅一深。
考生一上来落笔先要破解题目的意思,讲三句,这是四股;中间过接两到四句,承接主题阐明其意,这又是四股;然后还得解释圣人干嘛要这么说,所以得收两句,叫原起;最后再作大结。
这样的规定其实主要是为了统一判卷标准,否则动不动就来个三千字作文,考官就得疯了。只要前三句破题没说对,后面写的再好也没用,直接就PASS掉。
明代的八股文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,从明初至成化的八股文,称为经义文,还没脱离「宋元经义」的旧制,以经解、注疏为主。
成化到嘉靖是八股文的定型期,且将古文技法融于其中中,讲究「以古文为时文」,开启了明代八股文的鼎盛局面。
然而到了隆庆、万历以后,在政治腐败、党争激烈、心学盛行等多种原因的促成下,程朱理学的尊崇地位开始动摇,传统理学也开始走向涣散,八股文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革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