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分毫必争

        他在找线索:哪家屋檐下挂着废弃的矿灯,灯壳锈得发黑;哪家墙根堆的垃圾里有破碎的陶瓷件,说不定有特殊釉料能多卖钱;甚至他还凑着风,闻空气中的味,想找出可能堆着废旧电池或金属的地方——电池有股淡淡的酸味,金属锈了有铁腥气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观察费时间,但能少走冤枉路。果然,他看到村尾一户人家的院墙角落,堆着几个黑乎乎、方方正正的东西,看着就像老式蓄电池!

        他耐着性子等,直到那户人家的门开了,有人扛着锄头下地,才飞快溜下去。跟主人家磨了半天,用几乎白送的价格,把三个破得不成样的旧蓄电池抱在怀里,沉甸甸的,压得胳膊发酸,心里却亮堂了点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他又凭着观察,找到一个老太太,老太太家里攒了些从旧玩具、旧盆上拆下来的塑料片,五颜六色的,林凡好说歹说,用几颗糖屑就换来了,几乎没花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还问了几家有小孩的人家,要不要卖读废的旧课本或“画书”(连环画),大多说没有,但有一家给了他一小捆快散架的旧作业本,纸页都泛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,他没收到任何金属,避开了所有风险。但收来的东西,却比之前更特别,也更冷门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午,日头挂在头顶,晒得人发晕,林凡没歇着,背着更沉的货物往镇上走。背上的东西硌得慌,汗顺着额头往下流,砸在地上,瞬间就干了。他心里七上八下的,不知道这些冷门东西,收购站收不收,能给多少钱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收购站,他特意等了最忙的时候,混在人群里,尽量不显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电池?破成这样了……”收购员皱着眉,用镊子拨了拨电池,“里面的铅板还行,就是量太少……算了,给你两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塑料?杂色的,不值钱,一分钱一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