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《史记》记载的是太史公收集整理的史实,太史公应当也没有因个人之念修改史实,但其中偏好,显而易见!

        始皇点了点头,史官也是人,在记录历史时可能会如实讲史实记下来,但在具体记述时可能会含有个人情感。

        点头后,始皇看向李念,问道:“后世史书是如何记录寡人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问完后,不等李念回答,始皇自问又自答:“当不是好评,大概会书写寡人为一暴昏之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念从未直接与他说过他在后世是何评价,但嬴政又岂会猜不到,若是好评,这小子会不主动提?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从李念所说的大秦二世而亡,分析秦亡的主要原因在他时,他便彻底知道他在历史上大概风评不佳,估计和桀纣能混到一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偌大的大秦,在他称皇帝后,十多年就亡了,虽然并未直接亡在他手中,但也是在他死后没几年就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本不想问,可今日听李念讲了沛公、汉初“三杰”和项羽,着实好奇得紧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念也知道始皇早晚会问,事先也做了准备,如实道:“大王在后世的评议是好坏参半,一般来说,都不认为大王是昏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不是昏君,那就是认为寡人是暴君,是吧?

        “大王虽有大功于华夏,但同时在一统后,频繁的大兴土木,滥用民力,使得天下民不聊生,为大秦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