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关:抽调团里仅有的几名懂彝语的战士和政治干部,组成“语言互助组”,一边教新兵汉语和红军纪律,一边教老兵简单彝语,促进沟通。
基础训练:行军途中见缝插针进行。队列、射击、投弹、土工作业……一切从实战出发。王林强调: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!每一个动作都要练成本能!”
行军即训练:每日行军50里,途中穿插“敌机空袭疏散”“抢占山头”“班组突击”等课目。
实弹射击:虽弹药紧缺,但王林坚持“宁可少打仗,不能少练兵”。每至安全地域,必组织实弹射击,系统辅助校正弹道,新兵进步神速。
战术协同:以班排为单位,反复演练“三三制突击”“侧翼迂回”“步炮协同”。炮连骨干下放各营,指导组建营属炮连。
思想熔炼:王光道牵头,开展深入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。诉苦会上,彝族新兵控诉“诺伙”(黑彝奴隶主)的残酷剥削,汉族新兵诉说地主保长的欺压,共同的苦难迅速凝聚起阶级情谊,明白了为谁扛枪、为谁打仗。
实战淬火:虽无大战,小规模剿匪、侦察、警戒任务不断。王林大胆地将新老兵混编,执行这些任务,让新兵在实战环境中感受战场氛围,在老兵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。
到部队北上抵达懋功地区时,这些入伍仅月余的新兵,战术动作、纪律性、战斗意志均已远超普通新兵,几乎达到主力部队一年兵的水平。独立团的血脉在行进中得以重续。
作为全军后卫,五军团独立团的任务重心从血战阻击,转向了警戒、收容、保卫中央和主力侧后安全。王林和他的团队,得以以一种相对“旁观”的视角,见证并参与了一系列决定红军命运的历史事件:
会理会议:部队在会理城外休整。城内,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,统一思想,肯定主席的军事指挥。王林虽未与会,但感受到了会议后全军上下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凝聚力。他严令部队加强警戒,确保会议绝对安全。
彝海结盟:进入彝族聚居区前,部队进行了深入的民族政策教育。王林要求独立团官兵严格执行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尊重彝族风俗。刘司令员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传来,全军振奋。独立团后卫部队安全通过彝区,未发生大的冲突,并又有数十名深受感召的彝族青年加入队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