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物理之所以带上‘理论’二字,就是暂时无法验证,靠数学和想象堆积出来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数学还好说,想象往往意味着有很多破绽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做出一项研究以后,后续就需要不断的演算、不断的修正,甚至最后修正到让原本的研究变得面目全非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很正常的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奕称自己完成了一种叫‘质能结构理论’的东西,还牵扯到了能量和质量,以及论证能量构架和质量的关系,听起来就是非常重大的研究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被实验验证是正确的,甚至可以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相媲美。

        爱因斯坦最著名的成果是相对论,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解释光电效应,但对人类影响力最大的却是质能方程,因为质能方程为核-反应提供了的理论依据。

        质能方程,E=mc2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简单的方程描述了质量与能量存在的关系,在经典力学中,质量和能量之间是相互独立、没有关系的,但在相对论力学中,能量和质量,只不过是物体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爱因斯坦对质能方程的解释是,“如果有一物体以辐射形式放出能量ΔE,那么它的质量就要减少。至于物体所失去的能量是否恰好变成辐射能,在这里显然是无关紧要的,于是我们被引到了这样一个更加普遍的结论上来.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还指出,“这个结果有着特殊的理论重要性,因为在这个结果中,物体系的惯性质量和能量以同一种东西的姿态出现……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明确地区分体系的‘真实’质量和‘表现’质量。把任何惯性质量理解为能量的一种储藏,看来要自然得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