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的太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俞鸿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。

        相反,李承瑾倒是挺淡定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俞大人倒是不如借着这嵩山书院的名头多搞一些别的书院,比如多弄几个公办学堂,不光可以学习认字,还可以学习技术,手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第一种就是启蒙书院,只要孩子满六岁就能上学启蒙,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上学制度,一种为专门考科举的孩子制定,而另一种就只为了识字算数,以后上完学可以当账房,管事之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虽说科举重要,可最后能考上的少之又少,识文断字会算数,这种需求量也很大,专门开设一个这样的书院想必也能吸引不少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其次还可以开设一个手艺学院,分为男学院,女学院两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?女学院,瑾之,这恐怕不好弄,富贵人家的小姐不会抛头露面,家中自有女夫子,穷人家的男孩子还没机会上学识字,又怎么会让家中女孩子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俞鸿申觉得李承瑾这个提议有点不现实,太异想天开,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理解错了,这种学院当然也会教认识一些简单的字,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技术,男人可以学习篾匠,制伞,制墨,酿酒等等手艺。”“女孩子们学习各种女红,织布,养蚕,染布,刺绣,女医,厨娘等等。有手艺就能挣银子,会有人愿意把家中女孩送来学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咱们松阳县的蚕丝和平绣也颇为出名,如果能建立这样的学院,让那些女子都能统一学习,挑一些有天赋,出挑的把这些发扬光大,做的有声有色。俞大人何愁没有政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