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热度、有话题,也有声势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说这应该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迄今为止,华语片入围、得奖最多的一届。

        马克·穆勒在他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退位的最后一年,想要来一个华丽丽的转身,同时拥抱华语电影,给自己的未来打一个大大的前景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世也是因为这一届的撕奖突出,老马在国内混的是如鱼得水。

        各种电影节的策展主席,评审嘉宾,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,国内各大电影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相继推出,都是老马从威尼斯退位后做出的贡献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老小子把国外“优秀”的电影节圈子模式,复制到了国内。

        名气没打出来多少,但小成本文艺片却挖掘了很多,主要让一些导演获得了曝光的机会,也拿到了奖金;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,扶植新导演,让市场得到多元化的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圈钱也确实圈了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中戏导演系也是靠了各大电影节的发酵,硬生生从完全不是北电导演系的对手,坐到了旗鼓相当的地步。

        未来华夏的很多新导演,中戏比北电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