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喜欢把生员叫做“朋友”,称童生为“小友”,之前余秀才都是一口一个“小友”的喊徐二鹏,如今也以“朋友”称呼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徐二鹏这样屡次挫败又心态好的人而言,虽然有些扬眉吐气,到底不骄矜,只浅浅和余秀才说几句话,便回去赶话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之前心思都在学业上,话本上又有些灵感枯竭,但灵感枯竭也得写,只有逼着自己写才能进步。

        等徐二鹏离开之后,妙真坐在位置上,这个学堂一共七八个女学生,都是附近商贾的女儿。余秀才只靠这点馆谷也不好过活,还好他娘子能干,又会养蚕,又会织绢。

        余家娘子和她女儿两个人每年织绢一百二十疋,一匹绢差不多一两,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两,除去成本经丝、纬丝七十多两,籰丝钱、家伙、线蜡成本五两,两人一年到头也能余下二三十两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余秀才家里也还算过得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妙真也在想自己的出路是什么,前世她是只管读书,就连选中医针推都是爸妈选的,在古代,她们这样的小户女子嫁妆不丰,必定也得有一项手艺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她现在看到的女子中,最普遍的就是做些针黹女红,像余秀才娘子这般,要么就是女塾师,到人家家里做女先生,似她大伯母那般,再有她老本行医术。

        现下三吴女医多了起来,尽管不少士大夫斥之,但又少不了。有些医婆若是被举荐到宫里,再出来时身价就不同了,再有别的事情都年轻的吃香,但是医女却是越老越吃香,越老越让人家信赖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如今世人对医婆药婆偏见都很大,三姑六婆都被斥为不入流。

        罢了,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