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八年,华夏刚刚结束战乱归为一统,百废待兴。国家财政收入少的可怜。
有文臣建议太祖爷仿宋制印刷纸币。太祖爷一听,一拍大腿,嘿,纸币这玩意儿挺好。
至于准备金?
笑话!准备金不过就是一种信用罢了。朕堂堂开国之君,难道朕的信用不及一堆带着臭味的孔方兄?
于是大明开始印刷宝钞,规定一贯宝钞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。
至于宝钞准备金——零。
没有准备金的纸币被大批印刷出来,百姓对它的认可度可想而知。
洪武八年印刷的宝钞,到了洪武十九年就只能一贯钞兑换二百文铜钱。
太祖爷还给儿子、臣子随意发放大量“赐钞”,这成了压垮宝钞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譬如洪武二十九年,明军第十三次北伐,燕王朱棣大获全胜。太祖爷一高兴,就赐给宝贝老四一张面值一百万贯的宝钞。
没错,单张面值一百万贯,堪比后世的金圆券。光头狂喜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