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那些话语已被千万人听见。

        抵达后不久,教育部宣布启动“感官平等行动计划”,要求所有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必须配备多模态导览系统,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残障艺术家驻地创作。舆论风向悄然逆转,曾经攻击他们的自媒体账号接连被封禁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场意外直播。

        某电视台采访“融合教育反对者”时,镜头无意扫过观众席,拍到一名小男孩正用手语翻译主持人的话给身旁的母亲看。记者好奇追问,才发现这位母亲竟是重度听力障碍者,而儿子自幼在普通学校就读,班级专门安排了手语助教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不是要特殊待遇。”母亲通过儿子翻译说道,“我们只想孩子能在同一间教室里长大,而不是被送到‘合适的地方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视频疯传。有网友发现,这所学校正是当年程砚秋就读过的试点校之一。而那位手语助教,正是项目早期培训的第一批志愿者??李小唯的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唯很李看到这条新闻时正在整理档案。她停下笔,望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画:一群孩子牵着手站在彩虹桥上,脚下是撕碎的通知书与断裂的锁链。画角写着稚嫩字体:“老师说,我们可以不一样地走,但要一起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拨通程砚秋电话:“你还记得我们最初的目标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然。”他正在指导新一批舞者,“不是让他们适应世界,是让世界学会接纳不同的存在方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挂断电话后,她打开电脑,新建文档,标题命名为《非正常叙事:关于差异的美学革命》。这是她酝酿已久的学术著作,旨在解构“健全中心主义”如何渗透艺术评价体系。写到第三章时,邮箱弹出一封匿名信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