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将赶赴北京体育学院开展出征前的集中训练,主要项目包括营建、安全、抢险救生、防火灭火、体质训练以及学习《队员守则》和《南极条约》。
只有六天的时间,却要把人从内到外“翻新”一遍,训练的强度可想而知,但是体能这一项,就让年轻力壮的赵阳都有些扛不住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南极科考的认知和对遭遇困难的心理准备,郭坤还发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网,从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请来了前进尔、村越望两名教授,他们详细介绍了日本南极建站和考察的经验,为中国考察队提供了很久价值的帮助。
“赵哥,吃橘子,这是我妈从老家寄来的,特别甜。”
挥汗如雨的训练后,赵阳正盘腿坐在地上喝水,一声招呼响起,特别年轻的脸庞挂着笑容,手里则是两个硕大的柑橘。
来人叫杨明,才20岁,是整个南极考察队最年轻的队员。
除此之外他还是个货真价实的“天才”,15岁就考入厦门大学海洋系,毕业后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录取,如今担任实习研究员的工作,主要负责大洋生态的研究,是被组织上寄予厚望的栋梁。
年少得志,但农村出生的杨明并没有沾染“好高骛远”的毛病,相反比起很多自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“长辈”更加稳重。
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,他和赵阳颇为投缘,几次训练后便已经哥前哥后地叫着,尤其对赵阳肚子里那些“奇闻轶事”感兴趣,经常趁着休息的间隙来讨教。
“哇,这橘子水分真足,替我谢谢阿姨啊。”
“吃人嘴短”,在杨明的软磨硬泡下,赵明讲起了自己和老沈在唐山与当地恶霸对峙的经历,到底是新华社的笔杆子,只需要稍加组织语言就能做到跌宕起伏且高潮不断,听得杨明全神贯注,连背后一群人簇拥着走来都没发现。
“都聚一聚,武主任和罗主任来看大家了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