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名词,变成了一个描写地点的形容词。
非常巧妙地形容了“柳”的位置,又完美地描述了“池塘”本身。“池塘”两字,包含了泛指和具象手法。
第六,以柳赠别:柳,谐音“留”。
古人送别多用“折柳百”,表示离开时的难言难分之情。“折柳”赠别之风,于当今都是盛行一时。
因而,“折柳”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。
第七,柳字之多译。
比如说以柳喻情:柳丝,仿佛情丝,缠缠绵绵。幻想烟雾变成一把锁,缠住自己的美好爱情,不想爱意消失。
以柳赞柔:柳丝阴柔至美,婀娜多姿。幻想烟雾变成一把锁,锁住池塘中婀娜多姿的沐浴美女,莫让美人离开。
以柳言青:柳树枝条细密,绿叶青翠。幻想烟雾变成一把锁,定住自己的青春年华,不想老去!
等等等等,才真正寓意着这五字的精妙所在,联合起来的上联才被称为千古第一对。
能代表本国来参加诗会的,除了少数等武夫之外,其它人自然都不是泛泛之辈。相反,还是在文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人,他们正是很快看出了这一点之后,这才感觉到这个上联的变态与可怕之处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